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电 综合消息:外媒26日援引索马里灾害管理局和肯尼亚红十字会的消息报道称,持续暴雨引发的洪水已导致索马里96人遇难,其邻国肯尼亚76人遇难。
综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路透社等外媒消息,索马里灾害管理局25日证实,近一个月来,持续暴雨引发的洪水已导致该国96人遇难,约230万人受灾。索马里灾害管理局负责人穆阿利姆表示,洪水损毁大量基础设施和房屋,超过90万人流离失所。该国中南部和西南部是受影响最严重地区。
索马里洪水重灾区朱巴兰州官员表示,随着降雨持续和河流水位上升,预计伤亡人数还会增加。受灾严重地区需要紧急援助。急需物品包括食品、临时住所、药品和疏散民众所需船只等。
另据肯尼亚红十字会消息,洪水在该国也已导致76人遇难。慈善机构无国界医生组织称,洪水在肯尼亚造成道路和桥梁被毁,大量民众流离失所,饮用水和食物供应短缺。
据外媒报道,与东非和非洲之角的其他地区一样,索马里从10月开始遭受由厄尔尼诺和印度洋偶极子两种天气现象引发的持续暴雨袭击,导致该国几十年来最严重洪灾。为应对危机,索马里政府已宣布该国进入紧急状态。
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在此次洪灾之前,索马里经历了4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面临供水匮乏、粮食短缺等问题,是全球人道危机最严重地区之一。近年来的极端天气使索马里饥饿人口比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完) 【编辑:李骏】
中新网阳泉10月27日电 题:中国煤城山西阳泉:修复治理废弃矿山 抚平2万余亩大地“伤疤”
废弃露天矿山复垦复绿,修复治理昔日大地“伤疤”。近年来,中国煤城山西阳泉,扎实推进地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让废弃矿山披上了绿色的外衣,让废弃的耕地得到了恢复和利用,抚平了2万余亩大地“伤疤”,促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江山如画生动再现。
废弃矿山变良田美景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石板坪村废弃露天矿山经过生态修复治理,如今成为“湖美、景靓、田丰”的特色景观区。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青山重披绿,土地焕新颜。中新网记者在山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东梁庄村看到,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已是连片耕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东梁庄村因无序开采耐火铝矾土矿,导致山体破坏。经过不懈努力,“受伤”的大地被精心修复,曾经的废弃矿山披上了“绿衣”,耕地连片面积达到了130亩,林地56余亩,项目区总治理面积达到186.1亩。复垦后的土地可农耕、可造林。
东梁庄村新修复的130亩耕地,覆土选用土质为富硒土,十分适宜当地优势农业产品红薯、高粱、玉米等种植。2022年增加村集体年收益超25万元,村集体居民人均可年增加收入约4000元,实现了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双赢。
和东梁庄村一样,生态修复后的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石板坪村废弃露天矿山,如今矿区荒山已披上绿装,采矿废弃地变为耕地,尾矿库积水变身景观湖……通过生态修复整治,昔日的大地“伤疤”变为生态公园、良田美景、“金山银山”。
修复矿山417个绘就生态画卷
东梁庄村和石板坪村地质生态修复治理只是阳泉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的缩影。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中心主任乔利军表示,阳泉市承担着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地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全市共计修复矿山数量417个,修复总面积20698.99亩,涉及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共形成23个治理项目区。
乔利军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施后,有效地防治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了项目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同时,恢复了废弃露天矿山的土地功能,有助于经济发展。此外,生态修复工作采取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通过对废弃露天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恢复耕地5013.97亩,林地11674.5亩,草地2722.01亩,其他1288.55亩,使破损的山体全部恢复,使废弃露天矿山破坏的土地得以恢复,水土得以保持。
废弃露天矿山治理后恢复耕地,促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资料图)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废弃露天矿山治理后恢复的5013.97亩耕地,不仅可增加粮食产量,同时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使得矿区及周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并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矿区生态修复后的产业发展,共享生态修复收益。
据了解,阳泉市把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地质保护有效结合,将魏家峪、石卜咀、富山、前庄作为核心,把裸露的地质结构作为根本,对周边进行绿化修整,尽量保留自然生态;将种树和通路有机结合,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兼顾了社会效益。
阳泉市多举措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生动再现江山如画,造福人民。
2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在临汾启动。(完)